邱喜春 在華夏科大任教

〔記者陳紜甄/台北報導〕現年四十二歲、從印尼嫁到台灣的邱喜春,已在台灣生活十七年,初來台時不適應,讓她很挫折;如今,她擔任華夏科技大學的講師、高等法院的特約翻譯,與外勞溝通協調,台灣已是她生命中的第二故鄉。

談起如何與台灣丈夫認識?邱喜春說,當時丈夫在印尼經商,並透過阿姨的介紹認識,交往一陣子便結婚。然而,一九九八年印尼首都爆發「反華」風潮,她與丈夫便移居到台灣。

「當年來台灣遇到冬天,只有八度,冷到沒辦法出門。」邱喜春說,印尼沒有冬天,一開始對台灣的氣候非常不適應。此外,與丈夫來台卻不會說中文,不論出外買東西還是與鄰居交談,只能支支吾吾或是比手畫腳,「當時住在苗栗時,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上課。」

助移工 任高院特約翻譯

在台灣闖出一片天,擔任高院特約翻譯的邱喜春表示,有些外籍勞工犯法是無可奈何,她曾處理一個外籍勞工逃跑案,雇主僅只提供吃住,但卻沒發薪水,這名外勞逼不得已,只好逃跑。

邱喜春說,台灣大眾對來自印尼、菲律賓的東南亞勞工都有刻板印象,就像她剛嫁到苗栗時,很多鄰居都跟她說不要太懶惰、不能拿錢回家,這些帶有誤解的用語,讓她很難過、憤恨不平,「我在印尼可是一位大小姐,家裡還有請幫傭呢!」

她說,大家出門在外都只是為了討生活,「自己吃不飽沒關係,但家人一定要吃飽。」一位印尼勞工只要在台灣工作三年,就可以回到印尼鄉下買地並建房子。

邱春喜打趣說,台灣這幾年的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但印尼軟硬體發展迅速,萬一她的兩個小孩未來在台灣混不下去,至少印尼還有人脈、親戚可以協助他們「南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