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0 09:49:16 聯合報 今日登場/阿蘇卡

我是個不愛看劇場的人,但最近一年內,連續有幾個台灣劇團不約而同以東南亞移工、新移民作主題並公開售票演出,收到這些劇團的邀請後,一連看了幾齣戲,深深被劇團工作者的創意、熱情、專業,以及對東南亞異鄉客的人道關懷感動。

東南亞移工、新移民與劇場結合不是新鮮事,歷史悠久的新移民團體「南洋台灣姊妹會」,長期便以「姊妹劇團」名義做劇場演出,並由新移民姊妹們親自擔任演員,透過舞台劇向外界訴說新移民所遭受的歧視與汙名化。

上述「姊妹劇團」是由新移民自己演出,至於一般台灣劇團以東南亞移工、新移民當作題材來創作的情況,幾無聽聞,因為現實層面而言,移工、新移民及東南亞文化在台灣都屬小眾,故有營運壓力的劇團們,或許因為擔心變成「票房毒藥」而為之卻步。

然而過去一年間,先後有三個勇敢的劇團做出這項嘗試,分別是淡水竹圍工作室的「身聲劇場」演出《厝邊皮影班》、台北市「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劇團演出《我的媽媽是Eny》,以及宜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的「無獨有偶」演出《微塵.望鄉》,這三個劇團都是在國內劇場界擁有高知名度的團體,因此當他們也開始以移民移工作為主題時,有其象徵性意義。

《厝邊皮影班》劇情主軸為三位鄉間村里底層小人物的故事,然而劇團在做田野調查時,發現這些底層人物與外籍勞工的生活有著緊密關係,因此在劇本中也加入三位印尼移工角色。雖然這三位移工在劇中不是主角,但為劇情畫龍點睛,也呈現出其樂天、思鄉,或遭受本地人汙衊的各種情況。

《我的媽媽是Eny》則是以一位名叫「Eny」的印尼外傭串起一個三代同堂家庭的喜怒哀樂,這其實是當代台灣社會的家庭縮影,許多人家中除了家人外,往往還有一位黑皮膚的「瑪麗亞」或「西蒂」,扛起家中最辛苦、最繁重的事務。這個角色對台灣人絕對不陌生,她是許多家庭都曾接觸、相處過的對象。

最後《微塵.望鄉》是我認為三部劇中編劇功力最強的一部,因其同時將東南亞媽媽、新台灣之子、外籍看護三種角色全放入同一齣戲,但三個角色營造得極佳,彼此戲分沒衝突,在相互碰撞之間交織出一部超級催淚的好戲,後來得知原來該編劇也是《花甲男孩轉大人》的編劇,難怪將此題材處理得如此之好。

台灣劇場界會在一年間連續出現三齣以移工移民為主題的好戲,我覺得不是偶然,而是東南亞移工移民正式進入台灣社會二十多年後,終於大家願意慢慢接納他們,並讓他們成為藝術創作的一部分,希望未來能持續看到更多關於「移人」的好戲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