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護機構與外籍看護差別好壞?

  • (1)養護機構:

    優點:
    ◎具備本國籍專業照護人員。
    ◎養護設備較完善。
    ◎住宿環境較寬敞。

    缺點:
    ◎負擔費用較高。
    ◎被照顧者無法與家人共同生活。
    ◎一名看護工可能同時照護多位被看護者,易有疏於照顧之風險。
    ◎家人無法立即查看與瞭解被看護者之照護情況。
    ◎被看護者心中感覺不佳。

    (2)外籍看護:

    優點:
    ◎專人24小時照護。
    ◎負擔費用較低。
    ◎可居家照護,被看護者較自在,其家人也較為方便及放心。

    缺點:
    ◎申請外籍看護資格門檻較高,聘僱上有工作項目及地點之限制。
    ◎語言及文化上可能有隔閡之問題。
    ◎外籍看護工護理專業知識可能不足。
    ◎管理外籍看護工須多費心思。

  • 社會福利資源─如何申請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

  • 申請居家無障礙設施補助,應檢附相關文件向戶籍所在地區公所申請,經核定後才可開始施工,並於三個月內檢附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後照片及發票,向區公所申請核撥補助金額。

    申請無障礙環境改善補助所需文件、格式審核程序及經費的核播方式,各縣市補助項目及費用不一,需向當地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社會局查詢。

  • 老年人在使用藥物治療時應注意事項

  • (一)關節炎
    1、大部份的抗關節炎藥物,會刺激胃壁,且一般老年人胃蠕動減少,所以使用此類藥物可與食物或制酸劑併服,以減低刺激。
    2、服用PREDNISOLONE時,須告訴病人長期使用可能引起之副作用。

    (二)糖尿病
    1、確保病人的安全起見,投與時要使用可調整胰島素強度的針管,以避免不適的劑量。
    2、服用口服製劑時,儘量早晨投與,可減少夜間低血糖反應,可與食物或飯後馬上服用,可減少胃刺激,但禁止併服含酒精性飲料。
    3、隨時攜帶或容易取得一些形式的可溶性葡萄糖(如糖果、甜果汁)以應付低血糖的產生。
    4、老年人宜選擇作用快、排泄快者,作用時間較長之降血糖藥,使用上宜小心。

    (三)高血壓
    1、老年人使用高血壓劑時,宜先用小劑量來治療,尤其老年人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
    2、沒有醫生指示,請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引起反射性高血壓。
    3、與病人討論食療之重要性(如降低鹽類之攝取,控制體重)。

    (四)心臟病
    1、治療狹心症之NITROGLYCERIN建議病人在開瓶以後三個月沒有使用的舌下錠最好要丟棄,因效價已降低,要注意當錠劑含於舌下時有燒灼或刺痛的感覺時,即表示效價充足。
    2、DIGOXIN之極量為致死量之40~60%,是一種安全範圍狹窄的治療劑,同時這種藥有蓄積之危險性,須嚴格遵從醫囑,小心服用。
    3、治療心律不整之QUINIDINE,要注意過量的徵兆(因老人的腎功能不好,較易引起中毒現象),如耳鳴、體力受損、心悸、頭痛,此時應請教醫師是否要減低劑量。

    (五)抗凝血劑
    因老人肝、腎功能降低,血漿蛋白減少,使WARFARIN血中游離型增高,而提高抗凝血之作用,若有血尿、黑便、瘀點等異常出血之徵兆,要通知醫師調整劑量。

    (六)利尿劑
    1、老年人對電解質平衡較為敏感,須告訴病人脫水及低血鉀之徵兆(小腿痛、顫抖、肌肉無力),也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壓。
    2、為減少對胃刺激,可與食物共服,且避免於晚上服用。

    (七)抗微生物製劑
    1、在治療上,因老年人之免疫力降低,所以用量宜較成人為高,特別是在急疾病時。
    2、胺糖類抗生素:具有腎臟及聽神經毒害,故老人使用宜加注意。
    3、尋問病人是否對藥物產生過敏,且告訴病人須服完所開的藥,即使是症狀已消除,因為抗生素類的作用是殺死細菌,而細菌的生長有一定週期,所以服用這 類藥物應維持一段時間,以免造成細菌的增殖,失去療效。
    4、抗生素的重複治療會產生鵝口瘡。
    5、四環素不可與鐵製劑及制酸劑併服,建議以開水及少許餅干共服。
    6、服用磺胺劑時,因這類藥物經代謝後在尿中的溶解度降低,在腎臟內易結晶而析出,而引起尿路結石,故內服時應同時服等量之碳酸氫鈉或檸檬酸鈉,並飲 用多量之水份,增加此類藥物之溶解度,避免尿路結石。

    (八)抗焦慮用藥
    1、老年人因肝、腎功能降低,干擾這些藥物代謝,而產生高的血中濃度,產生嗜睡、運動失調、低血壓、尿滯留的副作用。
    2、不可再喝含有酒精的飲料,並檢查是否與其他CNS抑制劑共服,以避免藥物之相互作用。

    (九)抗憂鬱藥
    1、服用藥物幾個星期以後,效應才會顯現出來,在治療初期會產生嗜睡,可建議於睡前服用,同時避免與酒精共服。
    2、患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小心使用,因其副作用會加重其病情。

  • 老年人用藥常識

  • 一、老年人由於生理機能老化,比較容易發生用藥過度,或者藥物不良反應現象,因此老年人藥物治療過程中,須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一)老年人通常存在有多種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須長期服藥,故須考慮藥品之蓄積性及副作用。

    (二)老年人若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時,多種藥的混合投與,應考慮藥品相互作用,譬如血栓症,服用抗凝血劑治療時,此時病人若有感染,同時給與磺胺劑治療時,結果會使抗凝血劑游離型增加,而造成內出血。

    (三)一般老年人常發生忘記服藥及服錯藥品的問題,必須請家屬密切合作,督促病人確實服藥,同時不可自作主張,增加或減少藥量,以免濫用藥品或使用不當,造成不良反應。

    (四)隨著老化,胃部上皮細胞的萎縮,老年人之胃液分泌減少,胃酸PH值增加,腸部血流量的減少,會影響藥品的離子化及溶解度,而改變藥品的吸收。

    (五)由生化學知識,我們瞭解老人體內的脂肪量增加,而水份減少,因此會影響脂溶生及水溶性藥品的分佈。

    (六)老年人之血清蛋白素與年青人比較之,減少15~25%,故對血漿蛋白質結合率較高之藥品,則游離態藥品會增加,血中濃度也增加,而易引起中毒之傾向。

    (七)老年人由於肝臟血流量會下降,同時肝中的活性也會降低,因此藥品在體內未能被代謝,而使藥品之作用加強。

    (八)腎功能隨年歲之增加而減退,尤其是60歲以後,故一些經由腎排泄之藥品,須減低劑量。

  • 從妻子到看護:成功家庭護理9秘訣

  •  

    美國著名記者、作家施海,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分享從妻子到看護的成功秘訣。

    (大紀元記者謝如慧編譯報導)當最親近的人罹患了絕症,或因病痛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這對誰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生從此黯淡無光。美國著名記者、作家施海(GailSheehy)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只要勇於面對,善假外援,就能以從容和自信攜扶你所愛的人走過這段旅程,並在新的人生座標中重獲幸福。

    17年前,當施海得知自己的丈夫,《紐約雜誌》的創始人,資深編輯和出版人菲爾克(ClayFelker)被診斷出癌症後,她便踏上了從被呵護者到護理者角色轉變的歷程,並在2008年被美國退休協會(AARP)評選為年度看護大使。

    施海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認為家庭護理是由不同階段組成的一場持久戰,贏得戰爭需要團隊合作,也需要有效的戰略。她的演講和著作激勵了很多倍感壓力的相同境遇者。在3月份《女性之友》(Woman'sDay)網站上,施海分享了走過第一階段——「震驚和振作」期的秘訣。

    1.接受看護新角色

    面對困境的關鍵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和生病的家人處於「掌控」的狀態。這意味著你要準備好,去幫助和引導病人面對醫療過程中的任何抉擇和情緒發作。雙方都要拿出同舟共濟的坦誠,自始至終讓對方及時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意見。如果對方遲遲不能邁出這一步,作為看護一方就要成為帶動的先行者,經常運用幽默引導病患走出恐懼和拒絕接受的低谷。

    與此同時,要積極和其他病友建立聯繫,這樣不僅能夠鼓舞鬥志,還有助於瞭解掌握所需的工具和資源。如果在美國,全國看護協會(NationalAllianceforCaregiving)和佳偶協會(WellSpouseAssociation)能給入門者很好的支持,前者主要針對家庭護理問題,後者集中為不同看護經歷的已婚人群提供幫助。

    2.諮詢不同醫生的意見

    在決定治療方案之前,多聽聽不同醫生的建議,要多提問,多做筆記,對於重要的諮詢,不妨進行錄音。好醫生都會歡迎這種做法,這樣會省去不必要的重複,對協助確定最終治療方案,也是很有價值的。

    一旦確定治療方案,要主動跟進治療醫生,有疑問的地方及時提出,不要擔心提問會讓醫生尷尬,甚至可以直接問他/她每週手術的次數等,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醫生的資歷和經驗,做到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3.物色一位長期家庭醫生

    家庭醫生的作用至關重要,其角色相當於長期護理諮詢顧問和夥伴,因此這個人選首先要能夠同時關注患者的精神和情感健康,並設身處地為家庭的生活品質進行全面的考量。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家庭醫生不僅要深入考察患者病史,還應瞭解家庭生活目標,以及不同方案對生活品質的可能影響。

    那麼如何選擇合適的家庭醫生呢?提問不失為一個有效的甄別辦法。施海列出了幾個基本問題:

    (1)你是否會幫助協調制定護理計畫?如果治療醫生不願意承擔,你需要另覓人選,幫助你組建看護團隊,並向其中每個人及時瞭解每一次的測試結果和治療決定;

    (2)你是否會協助我們在不同的治療方案中做出選擇?家庭醫生的角色就是配合患者和看護,做出明智的決定。

    (3)你是否會協助解決治療中帶來的疼痛和其他副作用?作為承擔護理的家庭成員,要對病人的治療反應瞭若指掌並及時與醫生溝通,而家庭醫生要能夠據此提供及時的調整建議。

    4.善用專業人士或網站蒐集資訊

    互聯網能提供大量與患者疾病有關的資訊,但對於沒有專業背景知識的外行來說,要找到真正有用的資訊宛如大海撈針,費時費神。施海推薦的做法是向疾病機構進行諮詢,並就在網上獲得的資訊與醫生及時溝通。

    如果能尋求專業醫療研究員的幫助是最好不過了。以美國為例,這些專業人員可能有不同的稱呼,如:病人導航員(patientnavigator),病人代表(patientadvocate),健康護理代表(healthcareadvocate),癌症指導人(cancerguide)等,但他們都會針對患者疾病查找最新研究文獻,並根據其年齡、性別、病史和生理狀況度身開展研究。他們不僅能夠為你提供最新的治療方法,包括輔助療法和臨床試驗,幫助你聯繫到最好的醫生和醫療中心,而且能夠協助你在複雜如雲的保險產品中做出最合適自己的選擇。如果需要這方面的幫助,可聯繫HealthCareAdvocates機構諮詢。

    5.做好精神減壓,輕鬆接受治療

    很多重病的治療方法,無論是手術、化療,放射還是服用有長期副作用的藥劑,都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而這種壓力又會影響治療效果,並反過來加大心理負擔。壓力持續的時間越長,惡性循環週期越長。因此,幫助家人在治療前放鬆精神,調整好情緒是關鍵的第一步。打坐、通過交談平靜情緒都是不錯的方法。

    美國加州的一項研究顯示,在整個治療過程中,自我催眠(Self-hypnosis)和意象治療(Guidedimagery)是緩解患者焦慮情緒的有效方法,它可使住院期縮短,藥劑用量減少,平均每個療程節約了2000美元費用。

    在這方面,可嘗試通過患者自己的語言指令,讓身體以主動積極的狀態接受治療。可錄下患者的聲音,在手術或化療前對自己說:我和醫生密切配合,讓身體越來越好;我邀請醫生切掉癌細胞,把他們扔掉;我會保持平靜和放鬆等。而在手術後,則對身體發出新的信息:出血很少;傷口會保持乾燥清爽,也不會感染;我就要能夠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了。

    6.營造一個溫馨如家的住院氛圍

    一束清新淡雅的薰衣草,一張幸福的全家合照,抑或他(她)最喜歡的偶像照片和座右銘,都能給原本單調枯燥的病房帶來一份家的溫馨,淡化醫院的緊張氣氛,緩解家人的壓力和恐懼。

    在手術前,親手做幾道可口的家常菜或小點心,陪伴他(她)一起享用,或者玩橋牌、下棋,肯定可以製造許多歡笑。記住,歡笑是最好的解壓劑。用愉快的情緒安慰他,但不要急於保證一切都會馬上恢復正常,這樣只會讓他們產生不現實的預期,從而加重心理負擔。你可以這樣說:「你害怕的真正原因是你想活下去。你的生命很重要,一定要爭取到底,而且你會盡一切努力配合醫生取得最好的結果。」

    7.設置親友支持管道

    建立電子郵件群組,定期向親朋好友通報患者的治療進展和身體狀況,這樣會省掉很多時間和精力。也可以建立一個家庭電子共用行事曆,使每個人能及時知道患者的需求、就診和探視時間等,也就能知道什麼時候以及如何提供幫助。LotsaHelpingHands網站提供免費的共用行事曆服務。需要提醒的是,有時會收到一些批評,但不要放在心上,你在盡你最大的努力,你心愛的人也是如此。

    8.物色合適的替手

    看護病人是一個艱苦的持久戰,單靠一人是無法擔當的,至少每天要留點時間給自己。短期內也許可以讓親朋好友臨時幫忙,但長期可能需要物色一個專業的看護。

    美國的EvercareSolutionsforCaregivers是一個全國性的護理管理服務機構,可以幫你評估是否需要找職業看護當替手。(護理經理首次到府評估費約600美元,之後的追蹤訪視約125美元/小時。)

    如果患者是老人,可考慮請經驗豐富的老年護理經理,幫助制定長期護理計畫。但其費用一般在每小時80到250美元,並且不在醫保範圍,非普通家庭所能承受,比較可行的方案是一次性諮詢服務以及發病開始幾周的短期服務。

    9.制定新的人生計畫

    震驚和振作期過後,患者開始恢復,就進入「新的正常期」,但他(她)也許不能也不願再回到從前的狀態。這時你就需要幫助制定出新的人生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步驟。同時還應該討論治療結果,傾聽他(她)對不同治療方案的想法,並討論將來的各種可能性。

    施海在文章的最後說,在菲爾克第一次被診斷出癌症後的第二年,他們有很多次的散步談心,談論編輯職業生涯中最讓他熱愛的東西。這些討論幫助他找到了對他最是最重要,以及他今後想要的是什麼。在面對死亡之後,他們感覺青春煥發,並重新相愛了一次。

     

     

  • 照護生病家屬 先顧好自己

  • (大紀元記者王明編譯報導)當家裡有親屬生病需要照顧時,在關心他們的健康之前,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試想搭乘 飛機時,空服員示範安全使用氧氣罩,會先把自己面前的氧氣罩戴上,然後再協助孩子戴上。同樣的道理,要成為一個懂得照顧生病家人的人,更需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美國《婦女日》(Woman's Day)雜誌針對長期照護家人的人,提出一些指導性原則,提醒讀者關注自己可能遇到的處境,以及如何向外界尋求心理上的協助。

    維持日常作息的穩定

    如果平時早上起床會伸伸懶腰,用餐前洗個晨浴,接著穿好衣服,看一下新聞,那就不要停止這些習慣。即使擔心趕不上和醫生約定的時間,沒時間關心世界上發生的最新事件,仍應堅持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習慣。這樣有助於使自己和家人的情緒保持平靜,特別是家中尚有孩子同住的家庭。

    認真對待身體健康

    不要跳過定期的身體檢查。確保沒有錯過年度的體檢,並告訴醫生正在照顧家裡生病的親人。最好將體檢安排在治療生病親人的同一間醫院,這樣就可以安排親人和自己同一天到醫院接受檢查。

    找出使自己身心愉快的活動

    您可能一開始想到的是運動。但得找到一項自己喜歡的運動,無論是游泳,散步,騎自行車,或者在跑步機上邊走邊看電影。身體鍛煉能增多體內令人產生強烈美好感覺的安多芬(endorphins),它可以抵消長期照顧病人所分泌的壓力荷爾蒙。

    獎勵自己

    將喜歡做的事情逐一列表,無論是指甲美容,喝杯拿鐵和至當地的咖啡館讀報紙,或者是外出購物,最重要的是每天承諾自己要做一件列在表中的活動。有時照顧家人累了,短暫休息一會抒解情緒,同時犒賞自己為所愛的家人所施予的細心照護。總而言之,不要讓那些使自己感覺美好的事情感到自責。

    深呼吸抒解情緒

    當我們情緒處於焦慮或緊張時,我們的呼吸會變得急促,肺部無法充分地膨脹吸氣。因為肺部沒有足夠的能量將氧運送到體內其他需要進行細胞再生的地方,大腦因此喪失了處理冷靜和鎮定情緒所需的抗壓賀爾蒙。

    只要 10分鐘深度和緩慢的冥想式呼吸,有助於減緩心跳頻率,舒緩情緒,自然思緒會變得更加清晰。所以,感到無法承受照顧病人的責任,心理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妨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情,安靜地坐下來,開始運用深呼吸解除焦慮和慌張的情緒。

    留意憂鬱症上身

    長期照顧生病或身體老化的家人,承擔責任的意願會逐漸枯竭,這是完全正常的狀態。不幸的是,這個過程常會產生憂鬱症的問題,特別是照顧患有癡呆症的人,被認為是相當脆弱的。實際上,美國「家庭看護者聯盟」調查加州照護罹患成人慢性病人的人,發現54%的人有憂鬱的症狀。因此,更有理由採取適當方法,保護心理的健康。幾個潛在的憂鬱徵兆值得留意,如有無法入睡(或者是睡得過多)的情形?缺乏食慾(或者老是在吃東西)嗎?對未來感到悲觀嗎?你不再像過去喜歡看電 影或與朋友交往嗎?如果上述任何症狀持續超過兩個星期,那就是請教心理醫生或心理諮商師的時機了。

  • 認識台灣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 因應國內老年人口的增加,相信大家對於「長期照護」的議題時有所聞,以下將為您說明國內現有對老人不同照顧之服務模式。

    一般將服務模式分為機構式、社區式及特殊性之三種服務。
     

    一、機構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所謂機構式的服務指的是24小時皆有照顧人員照顧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又可分為:

    (一)護理之家:收住對象為日常生活上須協助、或是插有管路(尿管、氣切管、胃管)的老人家,通常是由護理人員負責,24小時均有人員照顧,必須向所在地的衛生局申請,屬於護理機構。

    (二)長期照護機構:收住的對象與護理之家相似,亦是24小時提供照顧服務,不同之處是設立之負責人非護理人員;必須向所在地之社會局申請,屬於老人福利機構。

    (三)養護機構:收住生活自理不便,但不帶有管路的老人家,同樣屬於老人福利機構,不過現有的養護機構有些老人家插有鼻胃管或尿管。

    (四)安養機構:收住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老人家,亦屬老人福利機構。

    (五)榮民之家:收住對象為榮民,大部份屬於日常生活能力尚佳的榮民,為退輔會所屬機構。
     

    二、社區式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社區式的服務指的是老人家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接受不同專業的服務。

    (一)居家照護:指老人家於出院後,仍繼續留在家中,接受所需的照顧,仍可與家人維持良好之互動,以下所介紹係由專業人員提供之服務。

    1.居家護理:為居家照護服務中最早發展的照護模式;係由護理人員及醫師定期前往個案家中訪視,協助家屬解決照顧上的問題,並會視老人家的需要,連結各項資源,如申請低收入戶補助。目前為所有長期照護服務中有健保給付之服務模式,依照健保的規定:護理人員每兩週或一個月視個案情形訪視一次,醫師則是每兩個月訪視一次。

    2.社區物理治療:最早推出的為台北市,後因應921地震,於各災區亦有社區物理治療之相關服務。係由物理治療師至個案家中協助個案進行物理治療及協助居家環境之評估,目的是使老人家或行動不便者可掌控自己家中的環境,增加生活滿意度及獨立感。

    3.居家職能治療:是由職能治療師至家中評估老人家的需要後,擬訂其所需的治療計畫。主要活動包括:日常生活、工作或是休閒活動三大類。希望協助老人家在有限的能力或是居家環境障礙中仍可從事活動,維持老人家的活動力,以延長在家中居住的時間,預防失能的狀況更為惡化。

    4.居家營養:由營養師至家中提供服務,評估老人的營養需要,擬訂老人所需的熱量、菜單;並教導照顧者製作老人食物或協助選擇合適的管灌品。


    (二)居家照顧:由非專業人員所提供之服務,主要提供之服務偏重於日常生活之所需。

    1.居家服務:由照顧服務員依老人家日常生活能力失能程度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服務,主要服務包括:家務及日常生活之照顧(如陪同就醫、家務服務、打掃環境等)、身體照顧服務(如協助沐浴、陪同散步等)。

    2.送餐服務:對於獨居的老人家所提供之服務,現行有數種方式,一種為定點用餐,即由社區發展協會及各老人中心或是公益團體,提供固定的地方,老人家自行於固定時間前往用餐;另一種為照顧服務員至家中協助老人家準備飯菜,及協助用餐;亦有結合計程車司機將飯盒每日定時送至獨居老人家中。

    3.電話問安:主要服務對象亦為獨居老人。主要是由志工或是專業人員不定時打電話至獨居老人家中關心老人,藉以防範意外事件之發生。目前有業者提供類似手錶緊急連絡裝置,可防範獨居老人意外事件的發生。


    (三)日間照護:是一種介於老人中心及護理之家的照護,顧名思義白天提供照護,晚上老人家即回到家中,享受天倫之樂,就如同小孩上幼稚園一樣,服務對象為日常生活能力尚可的老人。在日間照護機構中亦有提供照護、復健、各項活動,可供老人家選擇。國內目前提供日間照護的機構較少,僅限於部份縣市。

     

    三、特殊性長期照護服務模式

    失智症的照護:針對失智老人提供的照護服務,依其性質亦可分為社區式、機構式及居家式三種。

  • 親自到機構看、聽、聞

  • 若您已有相關護理之家或養護構的資料,您最好親自參訪,也許您的親人住院期間有照顧人員向您推薦或介紹,但勿盲目答應,要自己親自去了解參觀才是最好的,參觀的重點,以下幾項-務必深度看、聽、聞:

    看:

    1.經政府合法立案:有「立案證書」或是「開業執照」。

    2.機構空間是否太擁擠,兩床之間是否至少讓一台輪椅可以進出的空隙,因為太擁擠,彼此交互感染的機會大,且日常生活的干擾相對增加;

    3.機構的採光是否明亮;

    4.機構的陳設感覺溫暖,而非冷清、淒涼、冷漠感;

    5.機構入住的人看起來,面部表情不會僵硬,穿著美觀不邋遢,胖瘦適宜,尤其不是都瘦得皮包骨狀;

    6.兩床之間要有拉簾,以維持個人需要的隱私性;

    7.除了房間住房外,尚有提供日常活動的空間。


    聽:

    1.了解機構照顧的方式,有健康問題發生如何處理,如發燒、腹瀉等;

    2.機構照顧的人力,有那些人員如護理人員、照顧服務員、醫師、其他醫事人員如營養師、社工師、復健師是否提供服務;其主要照顧人力護士與照顧服務人員每班照顧情形,及提供照顧服務的項目內容,另照顧服務人員聘用外籍人士的比例,您自己接受度如何,法規規範養護機構本籍服務員與外籍為1:1人力,每8床應至少配置一位服務員,而護理之家或社會局設立之長期照護機構,每5床應至少配置一位服務員,照顧服務員主要工作為協助院民日常生活的活動—個人衛生的清潔與整飾、進食、活動移位與擺位,協助排便、排尿,協助參與治療性娛樂性的活動等,日常個人所需一切生活常模的運作等;

    3.除了瞭解機構服務項目,醫療需求提供的方式,如就醫或其他緊急醫療方式;

    4.最重要的收費方式,目前坊間養護機構在大台北地區的收費為每月約27,000~35.,000元,也許有上下約±10%的差異點,不過中、南部或東部收費較低約10-15%的價差。護理之家之收費28,000~45,000元,因提供服務的內容及參與服務的人員(醫療)比較多樣化且困難度較高,故收費有差別,價差與養護機構因地區性或服務內涵不同而有價格上的區別。收費應了解其包含的項目,通常為房間住房費、照顧費、膳食費、一般護理費,另外耗材如衛生紙、尿布、手套、濕紙巾等是否包含應詢問清楚,通常是外加依實際耗用計價付費,有些機構於對鼻胃管或胃造廔管的管灌飲食會再收營養費,或因為照顧上須耗人力或困難度高,會分等級加收2,000~4,000元費用,所以訪問時對收費應了解清楚或索取書面資料參考。


    聞:

    空氣流通,沒有霉味或難聞的氣味。


      做了看、聽、聞的參訪,自己衡量可以接受的收費範圍,選擇了機構,如果被照顧者符合政府福利政策的補助對象,則可與您選好的機構之工作人員-社工服務者洽詢相關資源的運用,依各縣市對中低收入獨居殘障者有不同的補助條例與醫療輔助器材,如氣墊床、輪椅等不同的申請方案。

  • 如何選擇適合的照護機構

  • 聽──聽聽專業人員及過來人的經驗談

    目前我國長期照護的相關服務其實相當多元,機構及服務的類別已於上節介紹過,您的選擇是可以多元化的。您可以多方收集相關照顧資訊,資訊的取得可以透過專業人員(如醫院的醫師、護士、出院準備服務護士、居家服務單位、社會工作人員等等)、政府行政單位(如社會局、衛生局)、相關民間團體(如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等。當然您亦可以請教有類似經驗的親友,有關的照顧技巧與經驗。不恥下問,多方尋求支援,將使您的照顧之路,輕鬆且自在。

    看──親自到機構多看、多聽、多聞、多問

    當您及您的家人考慮將失能的家人,以二十四小時機構式的方式照顧他(她)時,您可以先聽聽專業人員(如醫院的社會工作人員、出院準備服務護理人員、護理人員、或醫師)的建議,及親友的推薦。收集相關資料,初步篩選您或您的家人所要的機構(如離家較近、環境或服務較佳、收費較可負擔等初選原則)。但無論如何,務必請抽空親自前往參觀,您可依照所列重點,親自評估,依您或您家人照顧上的需要,選擇適當的機構:

    一、經政府合法立案:有「立案證書」或是「開業執照」嗎?

    1. 立案養護、安養機構,應有社政單位(如當地社會科(課))核發之立案證明。

    2. 立案護理之家及日間照護機構,應有衛生單位(如當地衛生局)核發合法立案執照。

    二、公共安全

    1. 有具備消防安全系統、滅火器及各項逃生設備,緊急出口保持暢通。

    2. 住房、浴廁備有緊急呼叫系統。

    3. 地板有防滑設備,尤其是樓梯、走道及浴廁部分。

    4. 牆壁、地板、天花板、裝橫等採用防火構造或耐火建材。

    5. 毛毯、窗簾、布簾、衣被等使用防焰質料。

    6. 各樓層出口標示燈及避難方向指示燈及禁煙燈示。

    7. 有設置緊急通報廣播系統。

    8. 各樓層房間需設有適當及緊急的照明設備。

    三、環境衛生與設備

    1. 室內、外環境整潔,無異味(如尿味或消毒藥水味)及蚊、蠅。

    2. 房間通風明亮,最好有自然採光之窗戶。

    3. 房間走道寬敞,適合住民活動或移動。

    4. 寢室設計人性化,與鄰床與視線隔離屏障物(如屏風或隔簾),並可擁有私人的衣櫃與雜物櫃,讓住民能有在家安養氣氛。

    5. 室內、外環境有無障礙的考量(如斜坡道、扶手及防滑地板等),便利住民活動及進出。

    6. 有設置會客室,讓訪客/家屬能與被照顧者單獨相處。

    7. 有設置休閒或用餐空間,且鼓勵住民多多下床活動。

    8. 有配膳空間,並設有冰箱儲放食物;設有廚房者,環境衛生清潔。

    9. 住民膳食有依住民特殊需要安排及調配,並鼓勵住民下床用餐。

    10. 需備急教設備、換藥車與消毒設備。

    四、工作人員素質與服務態度

    1. 護理人員及服務員等有接受適當訓練。

    2. 服務人員比例需充足,無論白天或晚上皆能有適當人力照護。

    3. 護理人員並能每日檢查住民的生理徵象並做紀錄,適時地提供住民必要的護理照護。

    4. 工作人員的態度禮貌,尊重住民。

    5. 有合適的醫院或診所,提供醫療支援,包括急診或一般門診。

    6. 服務人員需親切有禮,具有服務老弱者之熱誠與耐心。

    五、服務內容與品質

    1. 住民服裝、儀容需乾淨整齊,並顯出氣色健康、精神愉快。

    2. 餐飲、穿衣沐浴、排泄等生活活動時能提供適時的協助。

    3. 經常舉辦娛樂性(如慶生會或節慶活動)、宗教或職能等活動,使住民可以活動筋骨或增加住民互動機會。

    4. 能為住民提供協助閱讀書報、收發及書寫信件、代聯絡家人等個人事項。

    5. 若有身體不適或急需急救時,能即時獲得醫療服務。

    6. 需復健治療或特殊飲食時,能適時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營養師服務。

    7. 若有經濟困難或家庭問題時,機構能適當提供協助。

    8. 外籍勞工人數不超過全部照顧人員比例的半數,且照顧的外籍勞工有經過訓練,瞭解住民的需要。

    9. 對於住民的需要或建議,機構能有管道協助處理或改善。

    10. 合理的收費,並在訂定契約時清楚說明收費標準和收費項目,如自費項目、保證金、急病儲備金、短期離院收、退費問題等。

    最後──

    為家中失能長者選擇機構時,必須尊重當事人的意願及需求,我們的建議是:

    尊重、溝通、協調:主要照顧者、其它照顧者和其它家庭成員在討論此家庭重大事件時,能與當事人一同溝通,尊重他/她的感受與需求,減少失能長者的抗拒和壓力。

    多看、多聽、多聞:可於不同時段臨時造訪或電話諮詢,確實瞭解機構照護的品質。